9月5日是我國第九個“中華慈善日”。10年來,寧夏各慈善組織共實施慈善項目500余個,募集慈善款物53億元,受益群眾80萬人次,慈善捐贈年度增幅連續3年超過5%。
近年來,寧夏慈善事業以“匯聚慈善力量·促進共同富裕”三年行動計劃和“十大慈善項目”為平臺,在教育、大病、兒童、婦女、老年人、殘疾人救助關愛及鄉村振興、社區慈善基金、閩寧慈善合作、物資慰問等10個領域,不斷發揮作用,救助困境兒童、困難老年人、重度殘疾人、生活困難群眾、重大疾病患者等全區困難群眾15萬余人次。
10年來,寧夏慈善事業弘揚“慈心為民、善舉濟世”理念,恪守“扶貧、濟困、扶老、救孤、恤病、助殘、優撫”宗旨,讓一次次深沉的善念、一個個暖心的善舉,匯聚成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,畫出一圈又一圈共同富裕同心圓。
創新政策落地生根
慈善事業是社會和諧的穩定器、社會發展的促進器、社會價值的凝聚器。10年來,寧夏堅持高位推動,將發展慈善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12部專項規劃,列入自治區歷次黨代會報告和黨委、政府年度重點任務,先后制定慈善領域配套政策20余項,實現樞紐型慈善組織縣區全覆蓋,推動全區慈善組織在促進共同富裕、助力鄉村振興、創新基層治理中發揮作用。
在政策創制方面,瞄準困難群眾個性化需求,出臺加強慈善組織建設指導意見,指導慈善組織優化項目設計、創新幫扶形式、提前主動介入、開展定制服務;為全面優化慈善組織發展環境,出臺社會組織登記管理辦法,強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監管,落實核準審批、監督檢查、應急處置、稅收優惠等政策,近10年共為6146戶慈善組織、企業和個人減免稅費7.5億元,近2年全區慈善組織和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總量均翻一番。
“夏日送清涼”暖人心
烈日炎炎,在寧夏各地,機關單位、企業、社會組織和愛心個人及時將一份份貼心的“清涼”送到了困難群眾、戶外一線工人身邊。
在吳忠,市轄區機關單位、企業、社會組織和愛心個人為困難老人、戶外一線工人送去價值26萬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資及解暑飲品和防暑藥品。
在石嘴山市,各鄉鎮(街道)募集款物16萬余元,為轄區1100名困境兒童和老年人發放防暑物資和慰問金,把清涼送進群眾家門。
在銀川市金鳳區、西夏區,固原市西吉縣等地養老機構、福利院和社區的千余名困境兒童和老人,收到了愛心企業捐贈的萬余斤瓜果、千余箱純牛奶等愛心物資。“暑夏送清涼,關懷暖人心,政府、企業的這些善心讓我們很感動!”受捐贈村民表示。
為應對連日高溫酷暑,全區各級公益慈善力量積極行動,開展“夏日送清涼”幫扶慰問活動,累計捐贈慈善款物50余萬元,發放防暑物資萬余份,幫扶慰問困難群眾5000余人,開展“困境兒童暑期陪伴”“愛心助老”等為民服務項目30余個。
“慈善明星”層出不窮
在吳忠市利通區中,人們經常會看到一道熟悉的風景:一位面容和善的老人帶著一群身穿紅馬甲的人們,穿梭往返在大街小巷,看望敬老院的孤寡老人、幫助家庭困難的群眾解決實際問題、帶領大家為城市街道“美容”,春夏秋冬,從不間斷。她就是很多人的“老朋友”、 “七一勛章”、“中華慈善獎”獲得者王蘭花。今年75歲的王蘭花堅持公益慈善十余載,在各級民政部門的支持下,探索形成“345慈善+志愿”服務模式,打造“蘭花芬芳”志愿服務品牌,為居民解決各類困難7000多件、調解各類民事糾紛700多起、開展公益活動萬余場,吳忠市志愿者從最初的7人發展到現在的10萬余人,王蘭花以一人之力帶動一批組織、以一批組織輻射一座城市,讓“蘭花芬芳·志愿之城”家喻戶曉。
在寧夏,像王蘭花這樣的“慈善明星”不是少數。
“人民楷模”王有德四十年如一日扎根治沙一線,他創辦了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以來,募集慈善資金5600萬元,改造荒漠化、半荒漠化土地1萬余畝,林木資產由500萬元增加到6億多元,多種經營年創收2000多萬元,解決就業創業2000余名,通過產業帶動、造血孵化,反哺社會、造福鄉梓,書寫了將“白芨灘”這片曾經的荒漠變為綠洲的奮斗故事。
馬學林,自2008年至今,每逢節日,都會捐贈大量的衣物、米面等生活用品,救助生活貧困的老人、殘疾人,多次對通伏鄉的貧困、孤寡、殘疾人員進行了3萬多人次的救助;拿出10萬元對20名大學生進行了助學救助。十幾年來,他為公益事業貢獻了360余萬元。
李小平,14年來帶領團隊累計參與志愿服務8萬多小時。連續6年組織開展雷鋒車隊愛心送考,累計參與車輛400余輛,服務1700余人次,連續7年組織開展壹基金溫暖包活動,發放360余個價值14余萬元的溫暖包,鏈接資源完成120余名困境青少年微心愿。在他的熱情號召下,帶動4000余名志愿者定期開展扶貧幫弱、捐款捐物、禁毒普法宣傳、文化惠民演出、生態環保、關愛青少年等公益活動近1300場,走訪慰問各類困難群眾1600余戶,鏈接物資30余萬元。
善行善舉,彰顯寧夏溫度。一位位崇高又接地氣的人物,一樁樁充滿正能量的事跡,展現出蓬勃的向上向善力量,印證著大愛寧夏的美美與共。
聚焦脫貧攻堅主戰場
在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村,光伏電池板排列齊整,蔚為壯觀。為了幫助群眾“拔窮根”,寧夏慈善總會動員愛心企業,投入239萬元項目資金,在弘德村捐贈建設了光伏電站。該項目的建成,每年為弘德村增加收入達20.6萬元。
為解決群眾“看病難、看病貴”問題,寧夏開展了“慈善之光——大病救助”慈善項目,對寧夏最低生活保障人員、重度殘疾人、建檔立卡戶身患癌癥、白血病、血友病等重特大疾病者給予最高5萬元的慈善救助,累計救助困難群眾5萬人,發放救助資金1200多萬元,有效緩解了困難家庭的經濟壓力,實現了“治愈一人,全家解困”的目的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寧夏慈善事業持續聚焦脫貧攻堅主戰場,堅持走進深度貧困村,參與精準扶貧,助力脫貧攻堅,社會各界參與慈善熱情持續高漲,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突出貢獻。
慈善項目架起“連心橋”
在具體謀劃慈善項目方面,無論是“善行寧夏”十大慈善項目、“三色暖心包”慈善品牌,還是社會組織參與的慈善活動,在寧夏,慈善事業始終瞄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推進,及時將黨和政府的溫暖送達群眾身邊,架起黨委、政府和人民群眾的“連心橋”:
寧夏燕寶慈善基金會連續14年專注教育助學,累計獎勵資助33.52萬名學生、捐資39.03億元,為全國首個面向省域大學生全覆蓋資助的教育助學項目;寧夏吉慶公益基金會累計募集慈善資金760萬元用于養老服務;紅寺堡區慈善總會每年協調中煙集團3000余萬元投入鄉村振興;寧夏沙漠綠化與沙產業發展基金會募集公益慈善資金5600萬元,10年間改造荒漠化、半荒漠化土地一萬余畝……
為了做實濟困幫扶,推動惠民舉措溫暖高效,自治區民政廳實施了“三大慈善工程”:將“數字慈善”便民工程納入“數字民政”建設統籌部署,推動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門戶網站等啟動“一鍵慈善”、“指尖慈善”等數字化平臺建設;實施“社區慈善”惠民工程,近兩年啟動社區慈善基金50個,盤活區、市、縣三級社區慈善資金200余萬元,爭取自治區財政大力支持,力爭在2025年實現鄉鎮(街道)社區慈善基金全覆蓋,打通基層慈善服務“最后一米”;開展“陽光慈善”利民工程,全區各級民政部門采取線上審查、現場檢查、審計抽查等方式,檢查慈善組織62家(次),審核備案慈善組織重大事項73件,督促整改問題50余條,慈善組織開展活動更加規范、服務民生更加高效。
在新時代新征程上,走好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慈善發展之路,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。寧夏將持續擦亮善行寧夏品牌,搭建慈善綜合服務平臺,營造濃厚慈善氛圍,讓愛的溫暖充盈社會,讓“全民慈善”閃耀寧夏大地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貢獻慈善力量!(寧夏新聞網記者 閆文麗 圖片由寧夏民政廳提供)